111會考

111會考

1st - 7th Grade

6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CHIST S.3 11 改革開放 (1979年至今)

CHIST S.3 11 改革開放 (1979年至今)

7th - 9th Grade

10 Qs

CHIST S.3 08 建國初年內政 (1950至1957年)

CHIST S.3 08 建國初年內政 (1950至1957年)

7th - 9th Grade

10 Qs

5-1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5-1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

7th Grade

10 Qs

由共和走向帝國

由共和走向帝國

7th Grade

8 Qs

777

777

1st - 12th Grade

10 Qs

小練習_活學中國歷史第三冊_單元九課題一

小練習_活學中國歷史第三冊_單元九課題一

7th Grade

10 Qs

七下 歷史6-1經濟變遷

七下 歷史6-1經濟變遷

7th Grade

9 Qs

西仔反之戰  七年級

西仔反之戰 七年級

7th Grade

10 Qs

111會考

111會考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st - 7th Grade

Medium

Created by

fanny left

Used 2+ times

FREE Resource

6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柯因奈語」(Koine),又稱「通用希臘語」,是大約發源於西元前四世紀 的國際性語言。此一語言因某帝國在政治上統一了愛琴海地區各希臘城邦, 融合了該地區多種方言發展而成;其後又伴隨帝國對外武力征服,向埃及、 西亞等地區擴散傳播,對於往後數百年間科學、文學和宗教的發展影響深 遠。上述的「某帝國」,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波斯

亞歷山大

蒙兀兒

阿茲提克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一列火車在德國官方祕密安排下,從蘇黎世出發前往俄國,車上乘客包括 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黨同志,這些人曾因為反對俄國政府而流亡海外。列寧 等人沿途經過德國、瑞典、芬蘭,最後抵達俄國的首都彼得格勒(今聖彼得 堡)。半年後,他們領導革命,推翻臨時政府,組織新的政權,對俄國產生重 大影響。當時德國官方安排這班列車的目的,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與俄國結盟對抗拿破崙

欲緩和冷戰東西對立局勢

遵守《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為使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以下是中國 天津某年慶祝元旦的相關報導:「政府要求各機關及各民眾團 體,在元旦上午參加慶祝中華民國成立的紀念大會。當晚民眾提燈遍遊街 市,高呼『勿忘國恥』、『抵制日貨』、『打倒貪官汙吏』、『打倒燒香化 紙、磕頭拜年的惡習』等口號。各街市商號張貼標語、懸燈結綵,國民黨黨 旗和國旗飄揚天際,蔚為盛況。」上述內容最可能是描繪下列何時的景象?

1861-1895年自強運動期間

1928-1937年十年建設期間

1958-1961年農工大躍進期間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中國近代某一文章提到:「政府假借預備立憲的美名卻實行中央集權,假借 推行新政卻搜刮民間錢財,對外則割讓土地,並出賣採礦權與鐵路經營權。 人民反對政策,可能會被處死;如果人民自己出錢出力興修鐵路,又會被官方 沒收。政府應該要保護人民,結果人民反而受到政府的傷害,如此不顧人民 生命、財產的政府,誰還能忍受呢!」上文的主要訴求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因對外戰爭受到挫敗,提倡學習西方的軍事及工業技術

推動制度層面的改革,以解決自強運動改革不彰的問題

對改革結果感到失望,體認到革命也是救國的途徑之一

主張全面改革思想文化,提倡西方科學精神與白話文學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Media Image

圖片是臺灣某考古遺址中,同一文化層出土的四種石器。圖中何者 最適合作為判斷該文化層所屬時代的證據?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Media Image

圖 是日本繪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勢圖,三種圖例代表與 日本三種不同關係。從圖中標示的圖例,可得知這是 1941 年底太 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世界形勢,最主要的判斷依據應為下列何者?

英國和德國使用不同圖例

英國和美國使用相同圖例

朝鮮和日本使用相同圖例

德國和日本使用相同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