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3四L6 110 牡蠣全選卷46-60

20220623四L6 110 牡蠣全選卷46-60

1st Grade

12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我們生活的臺灣

我們生活的臺灣

1st - 5th Grade

14 Qs

历史

历史

1st - 5th Grade

10 Qs

6年级历史各州的象征

6年级历史各州的象征

1st - 6th Grade

13 Qs

单元五:地方领袖的抗争

单元五:地方领袖的抗争

1st - 5th Grade

10 Qs

“关怀马来西亚”国庆日常识比赛(一、二年级)

“关怀马来西亚”国庆日常识比赛(一、二年级)

1st - 2nd Grade

15 Qs

五年级历史单元一 练习2

五年级历史单元一 练习2

1st Grade

10 Qs

单元七:国家元首是国家的保护伞

单元七:国家元首是国家的保护伞

1st - 5th Grade

10 Qs

五年级历史 单元十二 国花大红花

五年级历史 单元十二 国花大红花

1st - 12th Grade

10 Qs

20220623四L6 110 牡蠣全選卷46-60

20220623四L6 110 牡蠣全選卷46-60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st Grade

Easy

Created by

蔡其原 蔡其原

Used 1+ times

FREE Resource

12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5 pts

根據牡蠣有容,珍珠乃大一文,作者室友出國時,其母給她珍珠並告訴她牡蠣生成珍珠的過程,母親的用意為何?

出門在外,以備女兒不時之需

珍珠極其珍貴是吉祥幸福之物

希望女兒學習牡蠣培養包容精神

炫耀家中世代採珠的經驗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5 pts

下列何者最接近牡蠣有容,珍珠乃大一文的主旨?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

面對光明,陰影永遠在我們背後

沒有風暴,船帆不過是一塊破布

我雖不認同你的意見,但我仍尊重你的發言權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5 pts

「動物出外覓食時都不知道是否找得到食物,也不知道今天是否能安全地歸返,回到溫暖的窩以期待明天的旭日東升。」下列何者可詮釋這段話的涵義?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弱者等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5 pts

下列「 」中的形似字,何組讀音「不同」?

脊「椎」動物/立「錐」之地 

胸「襟」廣闊/「噤」若寒蟬

牡「蠣」有容/砥「礪」節操

「挪」出部分/婀「娜」多姿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5 pts

轉化修辭中的「擬人法」是一種將物比擬為人,使物「人性化」,具有人的動作、思想、情感等特性。下列何者「未使用」擬人修辭?

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清晨的寒風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

溪水中金魚悠閒地搖著尾巴游過來

說謊像咳嗽一樣,是騙不了人的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5 pts

孟嘗被派到合浦做太守。郡中不產糧食,而海裡出產珠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買賣糧食。原先的宰守官吏們大多都是貪汙之人,巧立名目讓老百姓去採集珍珠,不知限度,珠貝於是都遷往交阯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來買賣,當地百姓沒有錢財,有不少人餓死在路邊。孟嘗到任後,革除先前的敝政,為民眾謀求利益。還沒有超過一年,原來離開的珠貝全都返還(合浦海域),百姓都回到以前的舊業,商貨又流通起來,孟嘗被百姓稱譽是神明之人。」這個故事後來被濃縮成「合浦珠還」。根據本文,「合浦珠還」是比喻什麼?

比喻物品失而復得或人離開而復返

比喻一去不再回來

比喻藝術珍品

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5 pts

韓非子 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根據本文,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得知桓公孤竹共費時半年

「蟻冬居山之陽」意思是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

成語「老馬識途」現在用來比喻年老的人一定有經驗

本文意旨為師法自然,與天地合諧共處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Google

Continue with Google

Email

Continue with Email

Classlink

Continue with Classlink

Clever

Continue with Clever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Microsoft

Apple

Apple

Others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