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01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2th Grade

24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室町時代前半第1回

室町時代前半第1回

12th Grade

20 Qs

中国文化(一)

中国文化(一)

12th Grade

20 Qs

自我介绍与认识历史

自我介绍与认识历史

12th Grade - University

20 Qs

单元5:冰河时代(1)

单元5:冰河时代(1)

1st - 12th Grade

20 Qs

六年级历史 (标题一:我的国家马来西亚)

六年级历史 (标题一:我的国家马来西亚)

6th Grade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 Qs

G10CC Ancient Greek & Chinese POETRY (OLD)

G10CC Ancient Greek & Chinese POETRY (OLD)

9th - 12th Grade

20 Qs

翰林7-1測驗

翰林7-1測驗

1st Grade - University

20 Qs

【初二历史】单元 1 (选择题) 复习

【初二历史】单元 1 (选择题) 复习

7th - 12th Grade

20 Qs

101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01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2th Grade

Medium

Created by

陳 宇強

Used 2+ times

FREE Resource

AI

Enhance your content

Add similar questions
Adjust reading levels
Convert to real-world scenario
Translate activity
More...

24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1.學者指出:某個時期的農村巿鎮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三角洲;黃河中、下游的巿鎮數量很多,但每個巿鎮的貿易額卻不大;長江三角洲的情況恰好相反,巿鎮數量少,但每個巿鎮的貿易額都很大。不過,政府在兩個地區所收的商業稅大致相等。這種經濟現象最可能出現於何時?
(A)唐代前期,江南地區漸次開發
(B)北宋時期,商業繁榮巿鎮興起
(C)蒙元時期,華北經濟漸趨沒落
(D)明代時期,江南巿鎮經濟擴大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敘述可知,此時期的經濟現象有幾個重要發展:1.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村市鎮已漸次發展,但市鎮數目仍較黃河中、下游少;2.兩區商業稅大致相等,商業發展程度相近。可見此時期應為中國南、北經濟重心正在逐漸易位的關鍵時期。依中國歷史發展來看,唐中葉安史之亂爆發前,國家政治、經濟重心仍維持於黃河中、下游為主,故(A)不選。而安史之亂後,北方殘破,人口南移,及至北宋神宗年間(1085年),南方戶數已占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工商業持續發展,也使得此時南方的商稅收入超過全國一半以上,之後爆發的靖康之禍,宋室南移,終使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故此時期應是(B)介於安史之亂與靖康之禍之間的北宋初年;(C)(D)南宋以後,江南經濟發展已凌駕北方之上。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2.「現代化的關鍵在於發展科技。我們不可能光靠空談變成現代國家,我們國內的科技、教育都比附近國家落後20年,我們需要有知識、有訓練的人才,就好像當初的日本。不過他們是靠新興起的資產階級,我們要靠普羅大眾。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做得比日本好。」這種說法最可能出現於:
(A)1890年代的俄國
(B)1930年代的德國
(C)1950年代的印度
(D)1980年代的中國

Answer explanation

從本題關鍵字「比附近國家落後20年」、「靠普羅大眾」可以推知,此說法應出現在正要開始現代化的國家,並且有意採取和資產階級引領經濟不同的方法。(A)十八世紀初期,由於沙皇彼得一世戮力推行西化政策,俄國開始轉變為軍事強國。而從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農奴起,政治、司法改革、重工業快速成長等,使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劇烈轉變,到了1890年代甚至能積極插手歐陸事務,與題幹不符;(B)德國的擴張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遭遇挫敗,但領土未受侵占與破壞。因此1930年代當歐美陷入經濟大恐慌時,德國選出的納粹政權,得以藉由公共建設以及擴軍等方式迅速復興經濟,重返強國地位,與題幹不符;(C)印度於1947年獨立後,首任總理尼赫魯仿照蘇聯推行以重工業為主,以及國、私營經濟共同發展的五年制經濟計畫,培養出一批壟斷式的私人企業。這些企業在外資進入和政府保護政策下,成長並轉而帶動印度發展,與題幹不符;(D)中國在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發展幾乎停滯,與鄰近的日本、俄國等國家差距擴大。鄧小平主政期間致力推行四個現代化,認為中國需要借用國際的先進技術、資金與管理方式,帶領人民發展生產力,才能超越他國,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故選(D)。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3.西方商人到中國貿易時,地方政府常藉各種名義收取費用,令商人不勝其擾。在一場戰爭後,中國政府同意各國商品除繳交5%的進口關稅外,不用再繳納任何雜費。從此以後,各國貨物正式繳稅進口,到各處販賣。這場戰爭是: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Answer explanation

解題關鍵為戰爭後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首開外國貨物進口稅統一為5%。由於清政府的海口稅率不定,且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後,許多行商與貪官藉機敲詐勒索,西方商人不滿已久。當英國對中國貿易的長期逆差,終於因銷售鴉片而反轉,卻遭中國以鴉片危害甚鉅而禁煙,損其利益,禁煙事件遂成為衝突導火線。英國以「商務戰爭」為由,決心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中國戰敗後,雙方陸續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其中有關關稅部分,主約第十條規定「秉公議定稅則」,並於通商章程細訂雙方須協定關稅,且公布海關稅則,每百兩抽五兩,即「值百抽五」。自此中國喪失自主訂定關稅的權利,故答案選(A)。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4.日本軍方在一份布告書中說:「我軍所向,蕃人懾服。」但當要與清國議和之際,清國政府生出異議,未能立刻達成和議。「現在,兩國商議已決,即將接受清國請求而撤軍,並將該地人民交還清國。」這份布告書應當是:
(A)牡丹社事件後日軍的公告
(B)日軍占領琉球之後的公告
(C)甲午戰後日軍對臺的公告
(D)日俄戰爭期間對東北公告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中「我軍所向,蕃人懾服」可知,此場清日戰爭和原住民(或少數民族)有關,且協議結果是日本同意撤軍。(A)1874年日軍登陸臺灣,以武力使牡丹社及高士佛社屈服。清廷雖立即派船政大臣沈葆楨到臺灣部署,但為了盡早結束戰爭,清日雙方簽訂北京專約,日軍同意自臺灣撤軍,並交還遭其俘虜的原住民;清廷則須撫恤遇害難民,補償日本費用,故為正確答案;(B)北京專約中,清廷不否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琉球人)義舉」的說法,使日本之後名正言順的主張領有琉球,並於1879年正式併吞琉球國。情形與題幹所述不符,故不選;(C)甲午戰爭後,清日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不可能出現日本對臺同意撤軍的布告,故亦不選;(D)日俄戰爭的戰場雖在中國東北,但交戰國為日俄,不會出現日清議和的情形,故為非。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5.某個帝國,在十一世紀初是歐洲最強盛的國家,十四世紀以後,境內諸侯紛紛追求自身利益,互相攻伐,國勢漸衰。十七世紀,又因宗教問題,造成內部分裂。十九世紀初,帝國甚至遭拿破崙解散。這個帝國是指:
(A)俄羅斯帝國
(B)拜占庭帝國
(C)神聖羅馬帝國
(D)鄂圖曼帝國

Answer explanation

(A)十一世紀初期俄羅斯民族仍處於「基輔羅斯」的統治之下,尚未建立俄羅斯帝國,國力亦不強盛;(B)自從塞爾柱土耳其在十一世紀崛起之後,拜占庭帝國不僅喪失小亞細亞的領土,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屢遭攻擊,使其不得不向羅馬教廷請求援兵。1453年,君士坦丁堡遭攻陷,拜占庭帝國徹底瓦解;(C)自十一世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隨著商業復興和城市興起而日漸繁榮。十四世紀時,擁有選王資格的諸侯持續坐大,選王的紛爭又造成內戰,消耗整體國力。在十七世紀新教崛起之際,境內又爆發「三十年戰爭」,事後簽訂的西發里亞和約使帝國境內趨於分裂。至十九世紀初期,拿破崙橫掃歐陸,於1806年取消神聖羅馬帝國,正式為存在長達九個世紀的帝國劃下句點;(D)鄂圖曼帝國興起於十三世紀末期,與題幹所述不符。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6.一首詩描述古埃及的農業生活,提到以下特徵:甲、尼羅河定期氾濫,使埃及生生不息;乙、河水澆灌了沙漠,養育肥美魚類;丙、河岸有牲畜覓食;丁、神廟定期舉行豐年慶典。上述那項特徵最足以說明此詩所描述的是農業定耕生活方式?
(A)甲
(B)乙
(C)丙
(D)丁

Answer explanation

解題的關鍵為「農業定耕」,故先刪去不符合的(B)、(C)選項。(A)、(D)兩選項略有爭議,因兩者與農業皆有相關,只能選擇出「最適選項」。(A)較強調尼羅河「生生不息」的概念,反映埃及人從尼羅河周而復始氾濫得出的輪迴循環生命觀;(D)定期的豐年慶典的出現可反映出農作收穫趨於穩定,人們不需逐水草而居,過定耕生活,故選(D)。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7.一張老相片顯示:火車站中有數列滿載士兵的火車,其中有兩列預計開赴比利時前線,另有一列即將駛往東方邊界,車廂上的標語寫著:「向沙俄宣戰!為祖國奮鬥!」這張相片最可能是何時的情景?
(A)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英軍開往前線
(B)1870年德法戰爭爆發,德意志聯軍向法國開拔
(C)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準備出發
(D)1939年歐洲大戰爆發,德軍準備進攻蘇聯之際

Answer explanation

            根據題目得到的線索為:俄國是交戰國、比利時是戰場之一,另有戰場位在該國東方邊界。(A)克里米亞戰爭的戰場位於克里米亞半島、巴爾幹半島、波羅的海沿岸等地,與題幹的「比利時前線」不符;(B)俄國並未涉入1870年的德法戰爭(普法戰爭),與題幹的「向沙俄宣戰」不符;(C)十九世紀後期,各國因不同的利害關係,國際政局出現「三國同盟」(德奧義)、「三國協約」(英法俄)兩方陣營,二十世紀初發生的利益衝突與競爭,加深了彼此的對立關係。1914年奧國皇儲因斯拉夫民族建國問題遭刺殺,導致奧、俄敵對,兩國各自援引盟國,與奧國同盟的德國於是向俄、法宣戰,並為了進攻法國入侵比利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德、俄為交戰國,且德國於戰爭初期即入侵比利時。而德國亦迎擊俄軍,隨即形成東線戰場;(D)當時德國雖反對共產主義,但因戰略問題,暫時與蘇聯維持和平,兩國於1939年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其後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大戰爆發。德蘇的和平關係一直到1941年希特勒進攻蘇聯才終止。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Google

Continue with Google

Email

Continue with Email

Classlink

Continue with Classlink

Clever

Continue with Clever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Microsoft

Apple

Apple

Others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