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03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2th Grade

24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hist s.3 ut溫習

hist s.3 ut溫習

12th Grade

22 Qs

歷史知識測試 大漢雄風+《小城的時光之旅》第二篇

歷史知識測試 大漢雄風+《小城的時光之旅》第二篇

9th - 12th Grade

20 Qs

史識大挑戰(一)

史識大挑戰(一)

12th Grade

20 Qs

歷史知多點

歷史知多點

12th Grade

26 Qs

初三马来亚史复习题

初三马来亚史复习题

7th - 12th Grade

20 Qs

史識大挑戰(三)

史識大挑戰(三)

12th Grade

20 Qs

第一次世界大戰(A.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A.原因)

9th - 12th Grade

20 Qs

史識大挑戰(四)

史識大挑戰(四)

12th Grade

20 Qs

103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03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2th Grade

Medium

Created by

陳 宇強

Used 1+ times

FREE Resource

24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1.一位外國軍官在家書中提到:我們如果能攻下這座城市,將可以就近補充煤炭。但該城的砲臺頗為堅固,據說是德國工程師設計的,而且中國指揮官帶來自己一手訓練的部隊,地方士紳也組織民兵投入戰場,戰爭可能不會太順利。這位外國軍官所參加的戰爭是
(A)1840年鴉片戰爭
(B)1860年英法聯軍
(C)1874年牡丹社事件
(D)1884年中法戰爭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中得知「補充煤炭」為此次戰爭重要的原因之一。(A)鴉片戰爭導因於清帝國欲禁絕鴉片,英國便以「商務糾紛」為由開戰,故不選。(B)1860年的英法聯軍導因於英、法公使帶兵前往北京換約,受清廷阻撓,因而爆發戰火,故不選。(C)牡丹社事件是日本藉清廷無法有效統治臺灣「番地」,因而出兵,故不選。(D)1883年清帝國與法國因越南問題發生戰爭,1884雙方曾一度展開和談,但談判破裂,法軍因而攻閩南、臺灣。清廷因而派劉銘傳來臺督辦軍務,劉銘傳一方面從自身的淮軍體系中帶來一百多名的士兵,另一方面則徵募臺灣的鄉勇民團與法軍作戰,故選(D)。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2.某人參訪都城後,認為首都氣象萬千、地理形勢佳,唯須仰賴東南的糧食。他說:前朝雖重修大運河,但糧米主要以海路運輸;本朝重新疏通運河,以利南方米糧北運。這是何時的首都?
(A)東漢洛陽
(B)唐代長安
(C)宋代汴京
(D)明代北京

Answer explanation

隋代曾修築廣通渠,使首都長安能與黃河運輸連接,並且開鑿通濟渠、邗溝與江南河,讓黃河與淮河、長江的運輸接軌。為了攻打高麗,隋煬帝又修建永濟渠直通今天津、北京一帶,以利物資輸送。唐朝時,東南地區已成為帝國財賦要地,糧食亦經由運河輸往長安。而北宋之所以定都黃河下游的汴京,也與其鄰近通濟渠起點有關。到了元代,由於隋朝鑿建的運河已阻塞不通,忽必烈為使大都(今北京)能順利取得南方物資,便開鑿聯繫南北的大運河。該運河北起北京,南迄杭州,是帝國的經濟動脈,元朝之後的明、清兩朝也不斷增修運河並維護其暢通,故(D)明代北京最符合題幹所述。(A)東漢尚未開鑿運河,故不選。(B)唐代長安依賴廣通渠聯繫黃河運輸、(C)宋代汴京依賴隋唐時期的通濟渠舊道與南方聯繫,大運河尚未開鑿,故不選。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Media Image
3.老師在黑板上懸掛一幅地圖(如附圖),圖中將日本領域分別以黑色及灰色標示。這幅地圖最可能是反映那一時期的東亞情勢?
(A)1871年
(B)1905年
(C)1935年
(D)1971年

Answer explanation

黑色部分包含日本、朝鮮及臺灣,灰色部分則為中國東北。朝鮮在1910年簽訂日韓併合條約後,成為日本殖民地,臺灣則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割讓給日本,故可推測黑色部分為日本實際統治區域。此外,日本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占據東北全境,又於1932年在東北扶植成立滿州國,故可推測灰色部分為日本勢力控制的區域。綜合上述,最有可能的時間點應為(C)。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4.老師在課堂中介紹西歐某一時期時提到:當時君主積極發展工商業,力求增加稅收;並改革法律制度,興辦教育事業,以提高行政效率及國民素質。這堂課的主題應是
(A)中古時期的莊園經濟活動
(B)十二世紀的東西文化交流
(C)十六世紀西歐的重商主義
(D)十八世紀的開明專制理念

Answer explanation

(A)中古莊園經濟是因戰亂影響下,經濟衰弱、貨幣貶值,商業活動減少,促使人們轉換成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無題幹所述「積極發展工商業」一事,故不選。(B)十二世紀的東西文化交流,應指十字軍東征帶來的影響,由於十字軍東征需要動員龐大的人員與資金,促使歐洲各國開始整軍建武、推動徵稅,並擴張王權和中央控制力,但此時僅為封建制度的鬆動,對法律與教育並未涉及,故不選。(C)重商主義指的是「以富裕國庫為目標、搜刮殖民地物資為手段」,同時為保障「母國利益」,政府會加強母國工商競爭力,以外銷商品獲得更多財富。重商主義主要為經濟政策,對法律與教育並未涉及,故不選。(D)開明專制指君主採行含有啟蒙運動思想的政治改革,如法律改革、宗教自由、興辦教育等,但該君主的主要目的仍以富國強兵為主。題幹中無論是「積極發展工商業」、「增加稅收」、「改革法律」、「興辦教育」、「提高行政效率」皆符合開明專制的理念,故為正解。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5.旅行社推出城市觀光行程,訴求:「大唐遺風」,說明此行可以參訪當地的唐式建築,體驗茶道,參拜佛寺,也可以參觀法律文書的收藏,領略中國唐朝的風情。這個行程最可能是
(A)京都物語
(B)首爾采風
(C)河內漫遊
(D)上海驚艷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可知該地為唐化較深的城市,保留建築、茶道、佛寺和律令,應為「東亞文化圈」內的城市。選項中(D)可先刪去,上海發展於清代晚期,開港後城市面貌歐化。(A)日本京都、(B)韓國首爾、(C)越南河內皆在「東亞文化圈」內,(C)越南從秦漢開始長期在中國統治之下,文化上受中國影響深,不是只有唐代,非正解,且1010年越南李朝建立,才定都今日的河內。(A)日本在七世紀的大化革新,即為唐化運動,引進中國政治制度、律令、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古稱平安京的京都即仿長安規劃建設為棋盤式的都城,京都從794年起至1868年為日本首都,今日仍保留許多唐式的建築,如清水寺,至於茶道,則是在十三、十四世紀鎌倉幕府時,傳入中國禪宗時帶入禪茶文化,才發展出日本的茶道。(B)唐代時,朝鮮為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分立的時代,三國皆積極引入中國文化,其中以新羅最為明顯,到唐代中期幾乎全盤唐化,當時新羅的首都為金城,即今日的慶州市,仍存佛國寺、石窟庵等古蹟,至於首爾則是百濟的都城,其受中國文化影響,主要在李氏朝鮮定都於此後(當時稱漢城)。此題雖然三城市街曾受中國文化影響,但如從「唐化」著眼,(A)京都應為最佳解。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6.一位外籍人士評論:「中國人與歐洲人並無衝突,並不憎惡他們,中國人只是憎惡歐洲資本家和唯資本家之命是從的歐洲各國政府。這些人到中國只是欺騙、掠奪和鎮壓中國人;為了販賣鴉片的權利,對中國作戰;用傳教的鬼話來掩蓋掠奪政策,以便自己大發橫財;中國人難道能不痛恨他們嗎?」這位人士最可能是
(A)希望來華通商的英國商務監督義律
(B)宣揚共產主義的蘇聯革命領袖列寧
(C)主張門戶開放的美國國務卿海約翰
(D)提倡東亞共榮的日本首相近衛文麿

Answer explanation

            從「歐洲資本家和唯資本家之命是從的歐洲各國政府……欺騙、掠奪和鎮壓中國人」,可知此人認為中國人之所以「痛恨」歐洲人,是因為歐洲資本家(資本主義)的欺壓和掠奪,並以傳教來合理化其行為,且此人說話的時間應在十九、二十世紀(清末)之間。對照選項,(B)主張共產主義的列寧最有可能以資本家掠奪的觀點來評論,故為正解。列寧發表此評論的背景為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後,剖析中國之所以發生仇殺西方人的事件,並非因為中國人對西方人存有偏見,而是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列強為了商業利益,不斷以武力侵略中國所造成,加上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有列強武力為後盾,又經常包庇教民,與中國百姓發生衝突,資本主義的掠奪加上傳教的衝突,使中國人最終起而反抗。(A)題幹中「為了販賣鴉片的權利,對中國作戰」指鴉片戰爭,身為英國人的義律不太可能說出此話。(C)門戶開放政策是為維護各國在華利益均等,但卻以保持中國主權完整來包裝,故海約翰應不會認為中國人「憎惡歐洲資本家」。(D)二次大戰時,中國與英、美等西方國家合作對抗軸心國,已無題幹歐洲資本家掠奪中國之事。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7.某地位於歐洲通往中國的航路上,早在1819年,英國商船便在此建立交易據點,逐漸發展成繁榮港口。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曾攻占此地,控制三年多。1945年,日本投降,該地重歸英國管轄,但當地人民爭取自主,先脫離英國統治,進而獨立建國。這個國家是
(A)泰國
(B)新加坡
(C)越南
(D)印度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得知此地曾受英國管轄,並在二次大戰時被日本占領。(A)泰國在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西方列強入侵亞洲時,成為獨立的緩衝國,未受西方列強直接管轄,二次大戰時則與日本結盟,故不選。(B)新加坡在十九世紀初成為英國殖民地,二次大戰時被英軍占領,符合題幹所述,為正解。(C)越南在十九世紀時為法國殖民地,故不選。(D)印度自十八世紀就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且日本在二次大戰時在東南亞的占領最西只到緬甸,未及印度,故不選。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Apple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