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台灣史

113-1台灣史

3rd Grade

40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高二文商-世界史

高二文商-世界史

11th Grade

35 Qs

历史书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历史书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6th - 9th Grade

40 Qs

民初至抗日

民初至抗日

3rd Grade

40 Qs

中一中史第一次考試溫習

中一中史第一次考試溫習

7th Grade

41 Qs

四年级历史复习2

四年级历史复习2

4th Grade

40 Qs

6年级历史复习

6年级历史复习

6th Grade

36 Qs

วัดระดับทักษะภาษาจีน ม.ปลาย

วัดระดับทักษะภาษาจีน ม.ปลาย

KG - 5th Grade

40 Qs

初中统考复习题(世界史)

初中统考复习题(世界史)

9th Grade

45 Qs

113-1台灣史

113-1台灣史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3rd Grade

Hard

Created by

黃靖雯 hunter

Used 1+ times

FREE Resource

AI

Enhance your content in a minute

Add similar questions
Adjust reading levels
Convert to real-world scenario
Translate activity
More...

40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3 pts

中國傳統政治制度歷經漢、唐的演變而大備,日、韓等國立即效仿,其各種制度參酌中國者甚多,也有徒取其形式而忽略其精神的。例如:有某個制度在中國具有公平與促進社會流動的意義,在東亞的日本、朝鮮卻成為保障特定對象的工具。這個制度最可能是:

戶籍

律令

賦役

科舉

Answer explanation

中國自隋唐到清末,推行科舉制度以選拔政府所需的人才。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施行雖對社會流動的影響有限,但到了宋代,科舉制度因擴大官員的選拔,促進了社會的流動。然而,科舉制度傳到日本與朝鮮後,卻起了不同的作用,例如朝鮮施行科舉制度,反倒讓地方豪強得以壟斷官職與土地,形成門閥貴族。故答案是科舉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3 pts

清中葉時,一位臺灣官員指出:臺灣科舉考試常有出人意料的狀況,例如政府公告考期之後,往往有福建漳、泉兩府的生員渡海來臺,報名參加考試。這些考生趨往臺灣報名應試的動機是:

臺灣設有保障名額,較易中舉

臺灣考官腐敗,較易賄賂舞弊

在臺灣任官,薪水較內地優渥

臺灣物價較廉,來臺花費較低

Answer explanation

清廷從領臺之初,即康熙25年(1686年),就在臺灣實施科舉考試,但由於當時臺灣尚處於移墾社會,民俗尚武,文教不興,學生素質不如內地學生,因此清廷特別給予「臺(至)字號」身分的考生,提供保障名額。如:康熙26年(1687年)起,福建鄉試,特別設臺籍保障名額1至2名。乾隆4年(1739年)起,於京城會試設保障名額,即臺生赴考錄取率約一成。當時在清廷內地由於科舉考試競爭激烈,錄取率極低,故有許多福建省其他府的讀書人「冒籍應試」,將戶籍遷到臺灣府,享受保障名額的加分待遇,故因而有題幹所描述的現象,故此題應選(A)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3 pts

十九世紀晚期臺灣開港通商,西方傳教士來傳教,但在漢人市街多遇反彈,故部分傳教士在洋行商人協助下,進入淺山地區的「熟番」部落傳教。此傳教活動範圍的擴張最可能和洋行商人經營哪項事業有關?

種椰取汁

圍獵捕鹿

插蔗煮糖

伐棒結腦

Answer explanation

十九世紀晚期臺灣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設立洋行,他們主要購買的商品是蔗糖、茶與樟腦。其中,蔗糖產於南部地區,茶和樟腦則是產於中北部近山地區。根據題幹線索,可知部分傳教士在洋行商人協助下,進入淺山地區的熟番部落傳教,淺山地區應是茶和樟腦的產區,所以推論洋行經營的是樟腦事業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3 pts

一位學者提到:過去歷史研究的主體,往往偏重於統治者的歷史,比較忽略人民的歷史,其實,人民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主體。下列哪個主題最接近這位學者主張的研究方向?

鄭氏王朝在臺的屯田政策

清代臺灣職官制度的演變

清代臺灣沿海的王爺信仰

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呈以總督府為主體的行政機關,故屬統治者的研究角度

Answer explanation

早期臺灣因為氣候高溫溼熱且醫療不發達,容易發生瘟疫,民間認為王爺是管理瘟疫的神明,不敢將其留於鄉里,故常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所以研究清代臺灣王爺信仰,是屬於探究人民活動的研究 (A)鄭氏王朝在臺期間,為增加糧食而鼓勵軍人開墾戍守地區,是為屯田政策,因此這是以統治者為角度的研究 (B)「職官」為政府所設立之文武百官的通稱,故研究清代臺灣職官制度的演變,是以統治者為角度的研究 (D)日本在臺殖民統治,是以總督府為主體的行政體制,故亦屬統治者的研究角度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3 pts

學者在臺灣北部的十三行遺址中,發現十七世紀中國與十七世紀日本鑄造的兩種銅錢,並指出它們是出土於臺灣的陪葬品。這些銅錢可用於討論臺灣史前文化的哪項議題?

文化的傳承與係

東亞各國的交流

交易的貨幣單位

人群遷徙的方向

Answer explanation

臺灣十三行文化雖然已進入鐵器時代,但並未有製作銅器的技術,又加上銅錢來自於中國與日本,且當地人頗為珍視(視為陪葬品)。因此可知十三行文化遺址的居民曾與外地有所交流與往來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3 pts

幾位同學考察「臺灣考古遺址分布圖」時,發現臺灣西部海岸很少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各人紛紛推測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下列哪個說法最合理?

西部人口稠密,開發過速,遺址遭破壞殆盡

二次大戰時,美軍轟炸臺灣,遺址遭到破壞

西部海岸河口沙洲發達,史前人類活動困難

因斷層經過,地震頻繁,史前人類無法定居

Answer explanation

以移民來臺發展之況,來臺者先以西部平原為墾殖區。在開發過程中,遺址不斷受到破壞。而東部地區開墾較慢,人口較少,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保存下來。 (B)美軍轟炸臺灣,多是地面上建築,對於埋葬於地底下的新石器遺址的破壞力不大 (C)以古文明來看,人類多選擇河流下游平原地帶生活,所以不符合情況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3 pts

某校歷史課程進行「歷史考察」學習時,要求同學事先蒐集族譜、臺灣總督府旅券(護照)、同鄉會名簿等史料,並進入內政部網站閱讀人口和戶口調查資料。該「歷史考察」的主題最可能是:

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國家的建立與形塑

文化的類型與變遷

宗教的起源與傳播

Answer explanation

根據族譜、同鄉會名簿等訊息,可以了解在臺灣的人群可能來自哪些地區;根據臺灣總督府旅券(護照),可以了解日治時期臺灣人群的海外移動情形;根據「人口與戶口調查資料」可以得知現今臺灣族群的組成結構,例如外籍配偶的國籍占比。因此這題要學生歷史考察的重點是人群的移動與交流問題 (B)題幹敘述完全沒提到國家建立的歷程 (C)題幹敘述完全沒提到文化的類型 (D)題幹敘述完全沒提到宗教信仰的問題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Google

Continue with Google

Email

Continue with Email

Classlink

Continue with Classlink

Clever

Continue with Clever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Microsoft

Apple

Apple

Others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