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題庫評量一P1~P2)

第七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題庫評量一P1~P2)

7th - 9th Grade

10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新年习俗

新年习俗

1st - 10th Grade

10 Qs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生平

9th Grade

15 Qs

1C_上學期統測基本法溫習

1C_上學期統測基本法溫習

6th - 7th Grade

14 Qs

遇到火災了!怎麼辦?

遇到火災了!怎麼辦?

7th Grade

15 Qs

短语练习

短语练习

1st - 10th Grade

10 Qs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

7th Grade

10 Qs

创世纪第七课

创世纪第七课

6th Grade - University

10 Qs

國文8年級L7~L9隨堂考7(6/7)

國文8年級L7~L9隨堂考7(6/7)

8th Grade

10 Qs

第七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題庫評量一P1~P2)

第七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題庫評量一P1~P2)

Assessment

Quiz

Other

7th - 9th Grade

Medium

Created by

陳宜君 陳宜君

Used 8+ times

FREE Resource

10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無論樹或灌木,當一棵植物要有絕對安靜、沉默的能耐。等待風或鳥獸來把種子播入泥土;等待日出的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等待朝晨的露珠,滋潤葉脈;等待一場午後的夏日急雨,解除乾渴……。漫長的生長歷程,我們怎知未來的未來,我們將長成一棵巨大的樹,或僅僅低矮的灌木?一切雖在種子成形的瞬間即已註定,然而種子會知道自己真正是什麼?那必然需要時間來印驗一切。」根據本文,我們面對人生應有的體認為何?

把握時機,展現長才

保持沉靜,時然後言

自我充實,靜待時機

記取過去,不蹈覆轍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當你因幫助別人而給予了什麼、說了什麼,或者做了什麼,你不要站在那裡等著收集別人對你的感激—羞澀的微笑、囁嚅的道謝,或者更壞的是,對方因煩惱的重壓突然解除時所流出的眼淚。你要做的只是給、說,或者做—而後悄然離去。」這段文字的意旨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退一步海闊天空

人不知而不慍

為善不欲人知

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人性混合著偉大與渺小、善與惡、崇高與卑微,我們彼此都差不多。也許某些人個性較強,能夠自由地把這些特性發揮出來,但其實骨子裡人性是相同的。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相信我們容忍他人,就會像容忍自己一樣。了解所有人都有非非之想,可使我們律己不致太嚴苛,也能以幽默感判斷他人的過錯。」這段文字的意旨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與人相處,貴在誠信

責己合度,待人寬厚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下列「 」中的成語,何者運用「錯誤」?

有了專業顧問的輔助,行銷工作應是如「反掌折枝」了

在父權至上的國家中,許多男性得以坐享「齊人之福」

想要獲得佳績讓父母開心,卻以作弊求取,此無非是「得魚忘筌」

這個竊賊雖發誓改過自新,卻「重作馮婦」,再次行竊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張詠性剛毅,忽於小節,其所善友蕭楚几案上有一絕,末二句云:『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取筆改『恨』作『幸』。歸見之,云:『誰改吾詩?』左右以實對。曰:『公功高位重,奸人側目,筆墨之間未可輕忽;且天下一統,而公獨恨,可乎?』嘆曰:『君真吾一字師也。』」本文的主旨為何?

處滿盈之勢,尤須戒慎

追求作品的完美,一字也輕忽不得

太平盛世,應知功成身退

強中更有強中手,不可太自負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莊周曾經穿著一件補綴過的粗布大衣,用麻繩拴著破鞋去見魏王魏王吃驚地問:『您為什麼如此狼狽呢?』莊周回答道:『我只是貧窮,不是狼狽。讀書人不能躬行道德,那才是狼狽;而穿著粗衣破鞋,只是貧窮,因為沒有遇到聖明的時代罷了。現在處在君昏臣亂的世道中,想要不狼狽,又怎麼可能呢?像比干被剖心就是明證。』」根據本文,莊周對自己的處境自述為何?

雖處濁世,安貧守道

雖已年老,志在報國

汲汲營營,力求顯達

無意仕宦,隱居山林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孟子牛山之木為比喻來說明人性,牛山之木曾經長得茂盛,由於它鄰近都城郊外,常有人用刀斧砍伐,便失去了茂美的樹林。不過,在黃昏夜間,受到雨水露珠的滋潤,就有嫩芽新芽生長出來,但是這些嫩芽卻被放牧的牛羊給啃光了,因此就成為現在光禿禿的樣子了。人們看見那光禿禿的樣子,就以為牛山不曾有過茂美的大樹,這哪裡是牛山的原貌呢?那麼在人的身上,難道說會沒有仁義之心嗎?如果能夠得到正確的培養,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培養,沒有什麼東西不會消亡。」有關本文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牛山之木因受砍伐而不再有生機

牛山失去茂盛樹林的過程是積累而成的

人性與物性相同,均十分注重天時之利

存養功夫可讓人建立原未具有的善性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Google

Continue with Google

Email

Continue with Email

Classlink

Continue with Classlink

Clever

Continue with Clever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Microsoft

Apple

Apple

Others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