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Quiz
•
History
•
12th Grade
•
Medium
陳 宇強
Used 2+ times
FREE Resource
24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敘述可知,此時期的經濟現象有幾個重要發展:1.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村市鎮已漸次發展,但市鎮數目仍較黃河中、下游少;2.兩區商業稅大致相等,商業發展程度相近。可見此時期應為中國南、北經濟重心正在逐漸易位的關鍵時期。依中國歷史發展來看,唐中葉安史之亂爆發前,國家政治、經濟重心仍維持於黃河中、下游為主,故(A)不選。而安史之亂後,北方殘破,人口南移,及至北宋神宗年間(1085年),南方戶數已占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工商業持續發展,也使得此時南方的商稅收入超過全國一半以上,之後爆發的靖康之禍,宋室南移,終使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故此時期應是(B)介於安史之亂與靖康之禍之間的北宋初年;(C)(D)南宋以後,江南經濟發展已凌駕北方之上。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從本題關鍵字「比附近國家落後20年」、「靠普羅大眾」可以推知,此說法應出現在正要開始現代化的國家,並且有意採取和資產階級引領經濟不同的方法。(A)十八世紀初期,由於沙皇彼得一世戮力推行西化政策,俄國開始轉變為軍事強國。而從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農奴起,政治、司法改革、重工業快速成長等,使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劇烈轉變,到了1890年代甚至能積極插手歐陸事務,與題幹不符;(B)德國的擴張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遭遇挫敗,但領土未受侵占與破壞。因此1930年代當歐美陷入經濟大恐慌時,德國選出的納粹政權,得以藉由公共建設以及擴軍等方式迅速復興經濟,重返強國地位,與題幹不符;(C)印度於1947年獨立後,首任總理尼赫魯仿照蘇聯推行以重工業為主,以及國、私營經濟共同發展的五年制經濟計畫,培養出一批壟斷式的私人企業。這些企業在外資進入和政府保護政策下,成長並轉而帶動印度發展,與題幹不符;(D)中國在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發展幾乎停滯,與鄰近的日本、俄國等國家差距擴大。鄧小平主政期間致力推行四個現代化,認為中國需要借用國際的先進技術、資金與管理方式,帶領人民發展生產力,才能超越他國,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故選(D)。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解題關鍵為戰爭後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首開外國貨物進口稅統一為5%。由於清政府的海口稅率不定,且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後,許多行商與貪官藉機敲詐勒索,西方商人不滿已久。當英國對中國貿易的長期逆差,終於因銷售鴉片而反轉,卻遭中國以鴉片危害甚鉅而禁煙,損其利益,禁煙事件遂成為衝突導火線。英國以「商務戰爭」為由,決心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中國戰敗後,雙方陸續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其中有關關稅部分,主約第十條規定「秉公議定稅則」,並於通商章程細訂雙方須協定關稅,且公布海關稅則,每百兩抽五兩,即「值百抽五」。自此中國喪失自主訂定關稅的權利,故答案選(A)。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中「我軍所向,蕃人懾服」可知,此場清日戰爭和原住民(或少數民族)有關,且協議結果是日本同意撤軍。(A)1874年日軍登陸臺灣,以武力使牡丹社及高士佛社屈服。清廷雖立即派船政大臣沈葆楨到臺灣部署,但為了盡早結束戰爭,清日雙方簽訂北京專約,日軍同意自臺灣撤軍,並交還遭其俘虜的原住民;清廷則須撫恤遇害難民,補償日本費用,故為正確答案;(B)北京專約中,清廷不否認日本出兵為「保民(琉球人)義舉」的說法,使日本之後名正言順的主張領有琉球,並於1879年正式併吞琉球國。情形與題幹所述不符,故不選;(C)甲午戰爭後,清日馬關條約中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不可能出現日本對臺同意撤軍的布告,故亦不選;(D)日俄戰爭的戰場雖在中國東北,但交戰國為日俄,不會出現日清議和的情形,故為非。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A)十一世紀初期俄羅斯民族仍處於「基輔羅斯」的統治之下,尚未建立俄羅斯帝國,國力亦不強盛;(B)自從塞爾柱土耳其在十一世紀崛起之後,拜占庭帝國不僅喪失小亞細亞的領土,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屢遭攻擊,使其不得不向羅馬教廷請求援兵。1453年,君士坦丁堡遭攻陷,拜占庭帝國徹底瓦解;(C)自十一世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隨著商業復興和城市興起而日漸繁榮。十四世紀時,擁有選王資格的諸侯持續坐大,選王的紛爭又造成內戰,消耗整體國力。在十七世紀新教崛起之際,境內又爆發「三十年戰爭」,事後簽訂的西發里亞和約使帝國境內趨於分裂。至十九世紀初期,拿破崙橫掃歐陸,於1806年取消神聖羅馬帝國,正式為存在長達九個世紀的帝國劃下句點;(D)鄂圖曼帝國興起於十三世紀末期,與題幹所述不符。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解題的關鍵為「農業定耕」,故先刪去不符合的(B)、(C)選項。(A)、(D)兩選項略有爭議,因兩者與農業皆有相關,只能選擇出「最適選項」。(A)較強調尼羅河「生生不息」的概念,反映埃及人從尼羅河周而復始氾濫得出的輪迴循環生命觀;(D)定期的豐年慶典的出現可反映出農作收穫趨於穩定,人們不需逐水草而居,過定耕生活,故選(D)。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根據題目得到的線索為:俄國是交戰國、比利時是戰場之一,另有戰場位在該國東方邊界。(A)克里米亞戰爭的戰場位於克里米亞半島、巴爾幹半島、波羅的海沿岸等地,與題幹的「比利時前線」不符;(B)俄國並未涉入1870年的德法戰爭(普法戰爭),與題幹的「向沙俄宣戰」不符;(C)十九世紀後期,各國因不同的利害關係,國際政局出現「三國同盟」(德奧義)、「三國協約」(英法俄)兩方陣營,二十世紀初發生的利益衝突與競爭,加深了彼此的對立關係。1914年奧國皇儲因斯拉夫民族建國問題遭刺殺,導致奧、俄敵對,兩國各自援引盟國,與奧國同盟的德國於是向俄、法宣戰,並為了進攻法國入侵比利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德、俄為交戰國,且德國於戰爭初期即入侵比利時。而德國亦迎擊俄軍,隨即形成東線戰場;(D)當時德國雖反對共產主義,但因戰略問題,暫時與蘇聯維持和平,兩國於1939年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其後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大戰爆發。德蘇的和平關係一直到1941年希特勒進攻蘇聯才終止。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Similar Resources on Wayground
20 questions
S3A 马东史_小考5

Quiz
•
12th Grade
22 questions
SFJH_11302_H_8_T2

Quiz
•
8th Grade - University
20 questions
史識大挑戰(二)

Quiz
•
12th Grade
20 questions
第006次測試試題 「夏」穗「冬」澳-廣州貿易下的澳門+《小城的時光之旅》第四篇

Quiz
•
9th - 12th Grade
19 questions
英國殖民管治的建立

Quiz
•
KG - 12th Grade
20 questions
第008次測試試題 苦難之路─澳門苦力貿易+《小城的時光之旅》第五篇

Quiz
•
9th - 12th Grade
24 questions
SFJH_11302_H_8_T1

Quiz
•
8th Grade - University
20 questions
JX東方帝國+澳門歷史1測試

Quiz
•
9th - 12th Grade
Popular Resources on Wayground
55 questions
CHS Student Handbook 25-26

Quiz
•
9th Grade
18 questions
Writing Launch Day 1

Lesson
•
3rd Grade
10 questions
Chaffey

Quiz
•
9th - 12th Grade
15 questions
PRIDE

Quiz
•
6th - 8th Grade
40 questions
Algebra Review Topics

Quiz
•
9th - 12th Grade
22 questions
6-8 Digital Citizenship Review

Quiz
•
6th - 8th Grade
10 questions
Nouns, nouns, nouns

Quiz
•
3rd Grade
10 questions
Lab Safety Procedures and Guidelines

Interactive video
•
6th - 10th 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