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複習歷史二上商周至隋唐的民族與文化

會考複習歷史二上商周至隋唐的民族與文化

6th - 8th Grade

9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你所不知道的「萬里長城」

你所不知道的「萬里長城」

6th - 12th Grade

10 Qs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5th - 6th Grade

10 Qs

國中地理二下L4

國中地理二下L4

8th Grade

10 Qs

國中地理二下L3

國中地理二下L3

8th Grade

10 Qs

國中歷史二下L4

國中歷史二下L4

8th Grade - University

10 Qs

叫我望望先輩

叫我望望先輩

4th - 6th Grade

10 Qs

水浒传 第一讲

水浒传 第一讲

5th - 7th Grade

8 Qs

國二下歷史2-2五四運動與新舊文化衝擊

國二下歷史2-2五四運動與新舊文化衝擊

8th Grade

10 Qs

會考複習歷史二上商周至隋唐的民族與文化

會考複習歷史二上商周至隋唐的民族與文化

Assessment

Quiz

Education

6th - 8th Grade

Hard

Created by

陳誌榮 陳誌榮

Used 6+ times

FREE Resource

9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1 pt

下列為兩本不同時代史書對中國長江中下游某地景觀的描述: 史書一:「地廣人稀,以稻米為飯,以魚類為菜,採行火耕等原始的耕種方式。人們沒有積蓄,……既無挨餓受凍之人,也無千金富戶。」 史書二:「水澤廣闊,良田廣茂,桑樹遍野,田地與溝渠綿延相望,村舍錯落,田間小路交織,好像美麗的刺繡。」 上述轉變與下列何者的關係最為密切?【110教育會考】

張騫通西域

「六朝」的開發

坊市制度的廢除

「萬里長城」的修築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資料一內容為江南地區開發前的情景;資料二則是長江中下游經過開發後,江南地區良田廣茂,桑樹遍野的景象。以上轉變與六朝在江南的開發有密切相關。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Media Image

表(一)介紹中國某一朝代宗教信仰的概況,此一朝代最可能是下列何者?【110教育會考補考】

漢朝

唐朝

元朝

清朝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唐朝為道教、佛教、景教興盛的朝代,摩尼教與伊斯蘭教亦於唐代傳入中國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Media Image

附圖描繪中國某一朝代的官員正在接待來訪使節的情況,根據圖片內容判斷,此朝代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04教育會考】

周朝

漢朝

唐朝

清朝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拜占庭帝國存歿時間為西元四世紀末至1453年,新羅則為唐化運動中最顯著的國家,有「君子國」之稱。因此就時間點來判斷,(C)唐朝(約七至九世紀)最符合。(A)約西元前十二世紀初至前三世紀。(B)西元前三世紀末至三世紀初。(D)西元十七世紀中至1911年。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Media Image

附圖呈現某一時期中外交流概況,下列何者符合該時期的往來情形?【107教育會考】

雙方以紙幣作為交易的媒介

伊斯蘭教隨著商人傳入中國

西方出口玉米、番薯等作物

中國以絲綢為主要輸出商品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西漢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因此開通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通道。漢代商人常攜帶絲綢等商品由長安出發,經敦煌、西域至大秦(羅馬帝國),這條貿易通道因而被稱為「絲路」。(A)宋代開始。(B)唐代時。(C)明代中葉後。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Media Image

圖(十三)是玉潔參觀「歷代中國婦女生活文物展」時,在某朝代的展示區內所看到的文物簡介。依內容判斷,此朝代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09教育會考】

漢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圖中陶俑為唐三彩,其色彩多樣且多以胡人為作品題材。由陶俑穿著胡服、胡帽,顯示當時服裝深受胡人的影響,故這應是唐代時的現象。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Media Image

「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區別,在於歷史事實是客觀呈現過去發生的事件;而歷史解釋則是後人運用歷史資料,對相關歷史事件進行的詮釋與評價。下列敘述中,何者最適合歸類為「歷史事實」?【111教育會考】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甲:突厥式生活的熱情、不舒適。乙:傑出的模仿者。丁:奇特愛好的人,在當時畢竟是很有限的。」上述用語都帶有詮釋與評價。至於丙則直述承乾太子的行為,算是客觀描述,故可歸類為歷史事實。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這個朝代開國以來一向尊崇道教,同時對於不同宗教也抱持包容的態度,天竺(今印度)、新羅、日本等地的佛教僧侶都會來到首都長安,進行宗教交流。但後來朝廷態度有所轉變,開始強化對其他宗教的管制,毀去數以千計的佛教寺院,並沒收寺院田產,要求僧尼還俗,連祆教及在此朝代傳入的摩尼教等宗教,也被認為是邪教,而被禁止。」根據內容判斷,這最可能在描述下列哪一朝代曾經出現的情況? 【107教育會考】

漢朝

唐朝

元朝

清朝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從尊崇道教,對宗教態度包容,及新羅、日本、首都長安、在此朝代傳入的摩尼教等關鍵字,可判斷此朝代為唐朝。

8.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中國史上,某位皇帝考量原根據地的農業生產落後,且北方外族威脅漸弱,為有效擴張勢力,因此將都城向南遷徙到漢文化的重鎮。遷都後,因貴族與大臣反彈,甚至起而叛亂,皇帝剷除反對勢力後,更加大力推行漢化。」上文所述最可能是下列何事? 【105教育會考】

忽必烈建都大都

明成祖移都北京

隋文帝營建大興

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陽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北魏孝文帝為推行漢化政策,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漢文化重鎮——洛陽。

9.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Media Image

圖(十)呈現某一時期東亞部分國家的都城規畫,以及交流路線示意圖。根據內容判斷,圖中的路線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110教育會考】

鄭成功船隊在東亞的貿易路線

耶穌會教士在東亞的傳教路線

甲午戰爭時日本進攻中國的路線

唐朝時日本使者前往中國的路線

Answer explanation

詳解:從日本都城、新羅都城與長安城同為棋盤式規畫,朝鮮半島上有「君子國」新羅,而且當時中國王朝的首都在長安等資訊判斷,圖中內容應是唐朝時日本使者前往中國的路線。(A)、(B)、(C)明清時期的中國都城皆不在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