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Quiz
•
History
•
12th Grade
•
Medium
陳 宇強
Used 1+ times
FREE Resource
24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美國介入調解國共關係為1946年二次大戰後,因為隨著戰後美蘇冷戰局勢的逐漸升溫,美國希望中國可以成為穩定東亞區域安全的基石,因此對中國共產勢力的擴大及國共衝突感到不安,曾經派遣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關係,故答案為(C);(A)1924年國民黨實施聯俄容共,未有美國介入調解,故不選;(B)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後,中共急遽擴張勢力範圍,國共衝突浮上檯面,但美國尚未介入,故亦不選;(D)1950年代中期後,中、蘇因為意識形態及路線之爭,關係逐漸不睦,所以1958年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前,並無特意徵求蘇俄的意見,故亦非。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因當時臺灣為日本殖民地,在戶口簿與國勢調查規範上增加了「種族系統」。1905-1931年間使用的分類包含:內地人(含朝鮮人)、本島人(漢人、熟番)、生番和外國人。從比例上來看,甲族群人數皆在90%以上,可推測為擁有人數優勢的漢人;而日本政府主導日本人移民臺灣,一來可鞏固日本統治,二來可紓解本土人口壓力,但成效不彰,在臺日人以公教軍警、商人為主,人口比例至日治末年仍低於6%,可知丁族群為日本人;丙族群人數緩慢遞增,而丁族群人數於1920年大於丙,比例上兩者成反比,推測丙族群為原住民;日本占臺後,外國人包含中國人,由於總督府嚴格控管臺灣與中國之間的人口流動,使得臺灣在此時期受外來移民的影響很少。乙族群的人口比例始終在1%以下,居四種族群人數之末,可推測為外國人。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秦始皇有鑑於封建制度造成國家權力分散,遂在地方實施「郡縣二級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長官,以確保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此法後為歷朝地方政治基礎,故選(D)。(A)宗法為周人繼承與分配權力的原則,隨著周天子權威下降,宗法制度逐漸不適用;(B)分封冊命即分土封侯與執行分封的任命儀式,由於縣令(長)為中央任命的官僚,因此不用經過分封冊命;(C)郡雖然下轄諸縣,但兩級行政長官皆由中央任命,故不選。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該位政治人物反對內戰,主張各方團結一致抵抗外國勢力,可推斷其為內戰弱勢的一方,企圖以中國正遭受外來威脅為由停戰。(A)曾國藩高舉挽救儒家文化的旗幟,以弭平太平天國為目標,不可能同意太平天國與清帝國同時存在;(B)袁世凱稱帝之初,中國內部雖有北洋軍與護國軍交戰,但未有迫切的外來威脅,故不選;(C)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正加快侵略中國的腳步,而當時遭受國民政府多年圍剿的中共亦是處境艱困,毛澤東因此號召團結統一,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正確答案;(D)抗戰勝利之後,中國為戰勝國,主要外患日本已經戰敗投降,並無迫切的外患問題,故不選。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可從題幹中的「君權高張,對於大臣、高官並不尊重」、「可能當眾遭到責罰,甚至押到午門外杖刑」(即廷杖)為線索來比對選項。(A)、(B)漢、唐兩代雖君權多有擴張,但仍留給大臣、高官一定的議政空間,不會隨意當眾責罰;(C)元代雖君權更加擴張,但仍有蒙古部族議政的傳統,偶有廷杖發生,但並非常態,壓抑大臣的情形有限;(D)明太祖廢宰相,權力集中於皇帝。而「廷杖」最初是用來懲戒為非作歹的官僚,但到後來「廷杖」常不問是非,違背「聖意」便施以廷杖,臣僚因而噤若寒蟬,君權更加高張。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可以得知其對帝國主義的指責與控訴,當時應仍有不平等條約的枷鎖,而中國直到二次大戰時才另和英美簽訂平等新約,檢視選項:(A)民初新文化運動時期,列強尚未放棄清末以來的特權,加上民初政局不穩,各國趁機謀利,如袁世凱和法英德俄日借「善後大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條,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也是因為日本帝國主義侵奪中國主權,在救亡圖存時局下,中國出現反對帝國主義的氛圍,為正解;(B)中日交戰,日本應該不會有和善的打算盤的時候,而且不如意時也已經在打仗了,不會只有不平等條約,為非;(C)中共於1949年建國後,全面否認過去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D)臺灣戒嚴時期,國共情勢緊張,思想宣傳上應是以反共抗俄為主,非反帝國主義。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Answer explanation
本題關鍵為「十五世紀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和「十六世紀遭西方殖民者入侵」。(A)麻六甲於明史中稱「滿剌加」(後遭葡萄牙殖民後改稱麻六甲),明朝時為中國藩屬,滿剌加國王曾率眾覲見明成祖,麻六甲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交通方便,成為重要貿易港口,1511年被葡萄牙人征服,成為葡萄牙人在東印度群島擴張的基地,為正解;(B)元朝曾在澎湖設巡檢司,但臺灣本島未在其管轄,原住民無統一的政治組織,也沒有與中國官方往來,1624年荷蘭遭明守將從澎湖逼退,轉進臺灣大員,臺灣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的重要貿易轉運站;(C)十四世紀琉球島上的三個王國陸續向明朝朝貢,為中國藩屬,十七世紀起,琉球同時向中國與日本薩摩藩進貢,牡丹社事件後日本主張領有琉球,非受西方列強殖民;(D)香港中世時是個小商港,直到1842年因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才發展成英國在東亞的重要商業中心,至今仍十分繁榮。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Continue with Google

Continue with Email

Continue with Classlink

Continue with Clever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20(1).png)
Apple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milar Resources on Wayground
20 questions
第二冊5-2 現代東亞國家的形成-108
Quiz
•
10th - 12th Grade
20 questions
史識大挑戰(三)
Quiz
•
12th Grade
23 questions
香港經濟與民生狀況
Quiz
•
KG - 12th Grade
21 questions
美國憲法與領土拓展
Quiz
•
9th - 12th Grade
19 questions
Judges 2
Quiz
•
4th Grade - University
20 questions
S2-2-CH6-作業ㄧ
Quiz
•
9th - 12th Grade
24 questions
101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Quiz
•
12th Grade
20 questions
S2-2-CH6-作業二
Quiz
•
9th - 12th Grade
Popular Resources on Wayground
20 questions
Brand Labels
Quiz
•
5th - 12th Grade
10 questions
Ice Breaker Trivia: Food from Around the World
Quiz
•
3rd - 12th Grade
25 questions
Multiplication Facts
Quiz
•
5th Grade
20 questions
ELA Advisory Review
Quiz
•
7th Grade
15 questions
Subtracting Integers
Quiz
•
7th Grade
22 questions
Adding Integers
Quiz
•
6th Grade
10 questions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Unknowns
Quiz
•
3rd Grade
10 questions
Exploring Digital Citizenship Essentials
Interactive video
•
6th - 10th 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