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全)R5

生物(全)R5

9th - 12th Grade

24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原核、原生與菌物界

原核、原生與菌物界

7th - 9th Grade

20 Qs

5-3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

5-3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循環

7th - 9th Grade

20 Qs

選修生物I 2-1 細胞代謝與能量

選修生物I 2-1 細胞代謝與能量

11th Grade

20 Qs

選修生物I-CH1-2 細胞構造與功能-1

選修生物I-CH1-2 細胞構造與功能-1

11th Grade

20 Qs

4-3人體心血管系統4-4人體的循環系統_1

4-3人體心血管系統4-4人體的循環系統_1

9th Grade

20 Qs

疾病治療

疾病治療

9th - 12th Grade

22 Qs

4-1生物的命名與分類4-2原核生物界

4-1生物的命名與分類4-2原核生物界

7th - 9th Grade

19 Qs

4-5植物界:蘚苔植物、蕨類植物及種子植物

4-5植物界:蘚苔植物、蕨類植物及種子植物

7th - 9th Grade

20 Qs

生物(全)R5

生物(全)R5

Assessment

Quiz

Biology

9th - 12th Grade

Hard

Created by

翊軒 黃

FREE Resource

24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課程中提到,將基因改造技術應用於動植物時,常見的目標是什麼?
純粹為了學術研究,與產值無關。
讓動植物的外觀更多樣化,以供觀賞。
增加產值,例如使其生長更快、抗病蟲害或抵抗除草劑。
降低動植物的營養價值,以符合特殊飲食需求。

Answer explanation

出處:50_基因改造生物。「動植物的基因改造就會跟產值很相關 你可以看到動植物都有產值相關的敘述 不管是讓牠生長得比較快、抗病、抗蟲害、甚至是讓作物有抵抗除草劑以方便耕種等等的特性,都是讓讓農民或者是漁民在捕撈、採收作物的時候,能夠更方便、收穫到更大更多的產物」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關於基因改造生物可能帶來的疑慮,課程中提到了「導致害蟲的抗藥性增加」,其原理為何?
基改作物會直接強化害蟲的基因,使其產生抗藥性。
若出現能抵抗基改作物毒素的變異害蟲,在廣泛種植該作物的情況下,這些具抗藥性的害蟲將獲得生存優勢而大量增長。
基改作物會吸引更多種類的害蟲,增加防治困難。
基改作物會殺死害蟲的天敵,導致害蟲數量失控。

Answer explanation

出處:50_基因改造生物。「如果我讓植物天生自帶抗蟲的分泌物,如果這些蟲沒有機會變異出抗藥性那還沒事,如果出現了能夠抵抗藥物的害蟲,廣泛種植抗蟲作物的情況下,會讓具有抗藥性的害蟲取得大量的生存優勢而廣泛生長,這就是抗藥性害蟲增長可能的路徑或副作用。」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18世紀的林奈(Linnaeus)進行生物分類時,其背後的主要思想為何?
為了證明達爾文的演化論。
為了彰顯神創的完美秩序,他根據生物的型態相似度進行分類。
為了建立親緣關係樹,尋找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為了證明生物是會隨著時間演變的。

Answer explanation

出處:51_從創造、分類到演化。「為了要彰顯神的完美秩序,林奈用生物的型態相似程度,來為生物進行分類。」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誰的研究首先將「時間」的因子帶入物種變化的思考中,並影響了後來的拉馬克與達爾文?
林奈 (Linnaeus)
布豐 (Buffon)
魏斯曼 (Weismann)
孟德爾 (Mendel)

Answer explanation

出處:51_從創造、分類到演化。「18世紀晚期 布豐這位學者 他研究了化石跟生物解剖之後 他發現好像生物好像會隨著時間演變...布峰根據化石證據,把物種外觀變化的因素,又加入了時間的因子。這也就是為什麼演化 就一定會談到生物證據。而布豐的的想法,影響到了19世紀拉馬克與達爾文,對於物種變化的想法與學說。」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拉馬克提出的「用進廢退說」,其核心觀點是什麼?
生物個體天生就有差異,環境會篩選出最適合的個體。
生物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經常使用的構造會漸漸發達,不常用的則會退化,且這種後天獲得的改變可以遺傳給子代。
生物的性狀完全由基因決定,與環境和使用頻率無關。
所有生物都來自一個共同祖先,並隨機演化。

Answer explanation

出處:52_用進廢退說。「如果環境讓生物經常使用到的某個性狀,那這個性狀就會漸漸發達,並傳遞給子代; 如果不常用或者是不使用他的時候 他的功能就會在子代中退化跟消失。」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魏斯曼的老鼠剪尾巴實驗,其結果如何挑戰「用進廢退說」?
實驗證明,剪掉尾巴後,老鼠的子代立刻長出更長的尾巴。
實驗進行了21代,發現即使每一代都剪掉尾巴,子代的尾巴長度也並未因此變短,顯示外力造成的性狀改變無法遺傳。
實驗證明,老鼠的尾巴是「用進」的器官,越剪越長。
實驗完全證實了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

Answer explanation

出處:52_用進廢退說。「魏斯曼他做了一個老鼠尾巴的實驗,這個實驗室這樣,魏斯曼把老鼠的尾巴剪斷,並且讓剪掉尾巴的老鼠繁衍子代,觀察老鼠子代的尾巴長度變化。...但魏斯曼的老鼠尾巴實驗做了21個子代,發現子代尾巴仍沒有變短,被視為是否定用進廢退說的證據之一。」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30 sec • 1 pt

達爾文的天擇說有四個步驟,請問天擇說的起點與最重要的前提是什麼?
環境資源有限,生物必須互相競爭。
生物會大量繁衍,使族群數量快速增長。
族群中的個體天生就存在表徵上的差異(遺傳變異)。
最適合的個體才能生存下來。

Answer explanation

出處:53_天擇說。「在物種當中,族群當中天生本來就會有個體的表徵差異,請一定要記得,個體的表徵差異是天擇說最開始就存在的前提,沒有個體差異,就沒有天擇。」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Apple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