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04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2th Grade

24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一戰的起因、過程、影響,二戰的起因、過程

一戰的起因、過程、影響,二戰的起因、過程

12th Grade

19 Qs

史識大挑戰(三)

史識大挑戰(三)

12th Grade

20 Qs

準決賽第三輪訓練——世界史

準決賽第三輪訓練——世界史

9th - 12th Grade

20 Qs

hist s.3 ut溫習

hist s.3 ut溫習

12th Grade

22 Qs

史識大挑戰(一)

史識大挑戰(一)

12th Grade

20 Qs

第一次世界大戰(A.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A.原因)

9th - 12th Grade

20 Qs

奇卜藝術分科戰士 工業革命前

奇卜藝術分科戰士 工業革命前

12th Grade - University

20 Qs

408歷史益智王大挑戰

408歷史益智王大挑戰

9th - 12th Grade

20 Qs

104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104年歷史科學科能力測驗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2th Grade

Medium

Created by

陳 宇強

Used 2+ times

FREE Resource

24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1.歐洲某外交官員向其駐在國政府遞交一份文書,要求該國政府命令臺灣地方官員嚴辦士紳騷擾、侵害教士案件,並要求賠償禮拜堂房屋與家具損失。這份文書最可能出現於何時?
(A)1830年代,英商務監督照會福建巡撫
(B)1850年代,法國領事照會臺灣府知府
(C)1860年代,英駐華公使照會總理衙門
(D)1910年代,法駐日公使照會日本政府

Answer explanation

從該外交官員於文書中要求「嚴辦士紳騷擾、侵害教士案件」,可見當時外國傳教士可在臺灣傳教,並且有教案糾紛,因此應是清治時期1860年臺灣開港通商後的情形,故選擇(C)。題幹文書與1868年發生的樟腦糾紛有關,由於清朝官員取締非法販賣樟腦的英商必麒麟,導致英國砲轟安平,在雙方交涉後,清政府同意開放樟腦買賣與傳教自由,並賠償教會損失。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2.一部地方志記錄某地區各縣的人口情形,內容顯示:地方官員除了登記當地居民的種族等級、宗教信仰外,也開始依職業將居民分成不同類別。方志中這種居民分類方式,最早可能反應何時的情況?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Answer explanation

先分析選項朝代之戶籍制度,(A)宋代的戶籍主要按田產和男丁多少而分等,來決定居民服差役與否,沒有以居民的種族等級和宗教信仰來分類;(B)元代在滅南宋後,統治者採用二元統治,並將統治境內的人民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大族體,並劃分等級,藉此維護蒙古人的統治地位,元代的戶籍稱「青冊」,其中不但登記種族,也把全國的戶籍分為民戶、軍戶、匠戶、兵戶、站戶、鹽戶等;(C)明代的「黃冊」以戶為單位,詳細登載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戶籍資料,雖然沿襲職業的分類,分民、軍、匠戶三類,但是並未依種族而分;(D)清代除了沿襲前代,還有旗籍(八旗,包含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依據題幹,關鍵字為「種族等級」和「開始依職業分類」,可知道答案應是具有種族差別待遇和最早分戶的(B)元代。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3.一位記者報導某次軍事衝突:在衝突爆發後,北京郊區一座車站被毀,電報線遭切斷,各國在北京人員無法對外聯絡。使節團立刻派人向外求援,緊急調集數百名官兵,進駐使館。二十多艘外國軍艦也迅速集結在天津附近,準備登陸。這個事件應當是
(A)1858年的英法聯軍
(B)1884年的中法戰爭
(C)1894年的甲午戰爭
(D)1900年的八國聯軍

Answer explanation

題幹提及北京車站被毀、電報線被切斷,且各國在北京設有使館,並於天津集結外援。(A)從車站、電報線可知是自強運動進行洋務建設後之事,時間點不符;(B)中法戰爭主戰場於越南,並波及臺灣,非題幹中的北京,為非;(C)甲午戰爭起因於朝鮮問題,中日交戰的戰場為朝鮮、東北與黃海,與各國無涉,非正解;(D)八國聯軍起因於義和團的排外,義和團在清廷包庇下,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殺洋人、教民、教堂和鐵路等設施,引起英、法等八國派兵前來,最後聯軍攻占北京、清廷慘敗,並簽訂辛丑條約,符合題幹所述,為正解。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4.某人回憶小時候至京城,看見城內建築十分雄偉,街道旁盡是青樓畫閣,寶馬奔馳在御路大街上。店舖裡陳列海外的奇貨珍寶,茶坊酒肆人聲鼎沸,夾雜說書聲,餐館夜間也常高朋滿座。父親說:這是百年無戰爭所創造的繁榮。這座京城應是
(A)東漢洛陽
(B)唐代長安
(C)北宋汴京
(D)明初北京

Answer explanation

            從題幹找出關鍵字:「茶坊酒肆」、「說書」、「餐館夜間也常高朋滿座」、「百年無戰爭」。中國城市在唐代以前多為政治中心,採市坊制,且對商貿活動有限制,只能在白天的「市」進行,和題幹餐館可在夜間營業的敘述不同,故(A)、(B)可刪去;(C)宋代以後,市坊制和夜禁都取消,城市生活更豐富多彩,「清明上河圖」中的汴京即可見商家林立,茶坊、酒樓、食店熱鬧非凡,而說書也是宋代開始發達的娛樂表演,此為正解;(D)雖然北京也符合以上對城市生活的敘述,但是明初經過元末群雄四起,朱元璋攻入大都將蒙古人趕至北方,並消滅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再加上靖難後,明成祖才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並不符合百年無戰爭的條件,非正解。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Media Image
5.考古學者在某處遺跡中,挖掘出刻有尖錐符號和浮雕裝飾的石塊(如附圖)。此地,因缺乏建築用石料,只有神廟和王宮可用貴重石材或浮雕裝飾,主題多與戰爭、宣揚戰功、祭典或狩獵有關,形成特有的藝術風格。上述遺址最可能位於何處?
(A)中國西北地方的敦煌
(B)伊拉克的古城尼尼微
(C)義大利中部的龐貝城
(D)埃及尼羅河岸的開羅

Answer explanation

由碑上的尖錐符號呈現短直線,非象形文字,可推測是楔形文字,又當地缺乏建築用石材,且浮雕主題多為戰功、祭典和狩獵。從各選項來看,可先將不缺乏石材的(C)和(D)刪去,(C)龐貝城在79年因維蘇威火山爆發時被火山灰掩蓋,因此遺址保留古羅馬城市的樣貌,古羅馬建築多以石頭建造,非侷限於神廟和王宮,與題幹敘述不符;(D)埃及因尼羅河岸為石灰岩地形,也不缺乏石材,而神廟或王宮的浮雕裝飾多為神話故事、頌揚法老等相關主題,且古代埃及文字為象形文字,也不符合題幹;(A)中國敦煌地區雖然缺乏石材,但不是運用於神廟和王宮建築,而是石窟建築,其中的壁畫雕塑,與佛教信仰有關,亦為非;(B)尼尼微是亞述帝國(前1365〜前605年)的首都,亞述人承接了蘇美人發展出的楔形文字,且有尚武精神,所以藝術主題常與戰爭和狩獵有關,且兩河流域缺乏石材,只有高塔神殿和王宮才使用石材,符合題幹所述,為正解。圖中的石碑(Commemorative stone stela)今日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內容敘述一位國王替父親祈福,左下角浮雕便是這對父子,上方自左而右分別為太陽神Shamash(有翼的太陽十字徽)、月神Sin與獅頭權杖。根據博物館的說明,石碑時代為西元前900〜800年,當時為亞述帝國時期,出土地點則在巴比倫的馬爾杜克神廟(the Temple of Marduk),而非選項中的尼尼微。(http://www.britishmuseum.org/explore/highlights/highlight_objects/me/c/commemorative_stone_stela.aspx)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6.某網站計畫拍賣一批古物,聲稱是戰國時期的墓葬所出土之文物,包括:銅鏡、竹簡、毛筆與佛像。我們根據歷史知識可以判斷至少有一件文物必為贗品。這件文物應是
(A)佛像
(B)毛筆
(C)銅鏡
(D)竹簡

Answer explanation

            (A)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眾說紛紜,不過大致以兩漢之際的一世紀前後為最普遍的說法,故戰國時期的墓葬中不可能出現佛像;(B)湖南長沙一座戰國中期楚墓出土保存完好的毛筆,為現存最原始的毛筆;(C)中國最古老的銅鏡出土於甘肅的齊家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D)竹簡為以毛筆書畫於竹片上的書寫方式,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竹簡為戰國時期的清華簡。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5 pts

7.考古發掘顯示,臺灣早期人類原本有佩帶玉製飾品的習俗,距今將近兩千年前,開始出現各式玻璃、貝類珠串,其形制與東南亞海域各地居民之用品類似。近兩千年前臺灣出現玻璃與貝類飾品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貿易讓許多商品流入臺灣
(B)玉礦枯竭,改以其他材質取代
(C)臺灣居民征服他地所獲戰利品
(D)新宗教傳入後,改變原有習俗

Answer explanation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臺灣考古遺址中,出現形制相像的玉器,表示當時聚落之間可能已有遍及全臺的交換網絡。到了金屬器時代,如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靜浦文化等遺址,出土文物中也發現了玻璃珠、瑪瑙等珠飾。檢視各選項,(A)這些珠飾並非本土製品,而是來自海外,透過貿易交換而來,因此如十三行文化遺址才會出現這些包括珠飾、錢幣、瓷器等外來商品,證實其與東南亞、中國大陸有商貿往來,是正確答案;(B)臺灣玉礦並未枯竭,花蓮豐田即盛產玉石,且此選項未能解釋為何和東南亞居民相似,非正解;(C)雖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之間已出現戰爭,但是並未有遠征東南亞外地的史事發生,為非;(D)金屬器時代並沒有外來新宗教的傳入,臺灣早期住民仍採原始信仰,非正解。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Apple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