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擬—日治時期

期末模擬—日治時期

10th Grade

25 Qs

quiz-placeholder

Similar activities

準決賽第一輪複習——中國史

準決賽第一輪複習——中國史

9th - 12th Grade

20 Qs

0520期考模擬2

0520期考模擬2

10th Grade

21 Qs

马东史 单元9章 评测

马东史 单元9章 评测

KG - 12th Grade

20 Qs

2-2 臺灣的飲食發展與當代全球的飲食趨勢 練習二

2-2 臺灣的飲食發展與當代全球的飲食趨勢 練習二

10th Grade

24 Qs

2-2 臺灣的飲食發展與當代全球的飲食趨勢 練習一

2-2 臺灣的飲食發展與當代全球的飲食趨勢 練習一

10th Grade

25 Qs

0624期考模擬2

0624期考模擬2

9th - 10th Grade

22 Qs

ch5 exercises

ch5 exercises

10th Grade

20 Qs

歷史月考

歷史月考

10th Grade

25 Qs

期末模擬—日治時期

期末模擬—日治時期

Assessment

Quiz

History

10th Grade

Medium

Created by

楊惠如 楊惠如

Used 8+ times

FREE Resource

25 questions

Show all answers

1.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45 sec • 4 pts

「在殖民初期,臺灣總督府在法制上,並不是依據日本帝國憲法而設立的正式國家法定機關,而是依據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訓令,為應付軍事統治殖民地的需要而設立的事實機關。」請問形成上述現象的原因為何?

臺灣炙手可熱

臺灣秩序不穩

日本向外擴張

嚴格的種族歧視

Answer explanation

日本殖民臺灣初期,光接收臺灣就已經耗費日本相當大的力氣,臺灣人對日本激烈的反抗,讓日本給予總督較大的特權統治臺灣。此外,臺灣是日本第一個殖民地,日本對臺灣並不熟悉,所以給予臺灣總督「緊急命令」權,以方便臺灣總督在臺灣的治理。

2.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45 sec • 4 pts

治臺之初,日本國會通過法律第六十三號(簡稱六三法),授予總督行政、立法權。從上述六三法的規定內容,基本上被判定「不符合」憲法體制的何種原則?

主權在民

三權分立

言論自由

民族自決

Answer explanation

六三法賦予總督行政、立法等權力,基本上與憲法三權分立相互監督制衡的原則相違

3.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4 pts

某一時期中,臺灣某地曾經發生官民衝突,事件平定後,政府不僅嚴厲處分參與者,也連帶處罰其左鄰右舍,科以相當於一個工人半年工資的高額罰款。這種情形最可能發生於:某一時期中,臺灣某地曾經發生官民衝突,事件平定後,政府不僅嚴厲處分參與者,也連帶處罰其左鄰右舍,科以相當於一個工人半年工資的高額罰款。這種情形最可能發生於:

荷蘭統治時期,因漢人人數較多,荷蘭人欲以連坐法威嚇

淸朝統治時期,因財政短缺,欲以高額罰款彌補軍費不足

日本統治時期,為壓制臺民反抗政府,乃採行保甲連坐制

政府遷臺之後,為阻止共黨勢力蔓延,乃實施保甲連坐制

Answer explanation

【103學測題】

保甲連坐法在臺灣實施之時期有明鄭、清治與日治時期,日本延續清治時期之保甲連坐,以控制臺民。

4.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4 pts

1916年起,臺灣總督府陸續調查臺灣民間信仰,並編寫《寺廟台帳》、《寺廟調查書》、《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等資料。從時間點和資料內容判斷,總督府進行這項調查的主要動機應當是

為防止辛亥革命的思潮影響臺灣

為防止類似噍吧哖事件再度發生

為推行內地延長主義政策作準備

為向臺灣民間推行日本的神道教

Answer explanation

【104指考題】

本題的關鍵點為「1916年起」,以及總督府進行的調查主題多以「寺廟」、「宗教為主」,而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一來時間點接近1916年,二來噍吧哖事件乃是余清芳對日本人不滿,於「臺南西來庵」借齋教及王爺信仰名義來宣揚其抗日行動,與宗教信仰相關,故最有可能影響總督府的民間調查。

5.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4 pts

日本的自由主義者福澤諭吉,曾經針對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策提出:「臺灣雖然是日本的版圖,但是他的住民則全同於外國人,絕不可認其為本國人(日本),他們數百年來都處在外國政府統治下……他們的風俗習慣,甚至思想信仰,都是實際上的外國人,日本政府要覺悟治理臺灣就如同治理外國人。」請問福澤諭吉的主張在哪場戰爭後被推翻? 

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Answer explanation

福澤諭吉認為臺灣各方面都與日本不同,故治理臺灣時應該要將臺灣與日本分開治理,方法也應該不同。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興起「民族自決」的思潮,臺灣開始透過社會運動爭取「取消差別待遇」、「臺灣自治」,故總督府開始改以「同化政策」治臺,將日本的法律、風俗習慣推行至臺灣,強調日臺合一、日臺共學。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45 sec • 4 pts

「日治時期,臺灣人民抗日活動的基本態勢是:先是武裝抗日,後轉為政治、文化抗爭。」此轉變是受哪兩個因素影響?

《六三法》撤廢、同化政策

噍吧哖事件、民族自決

噍吧哖事件、治警事件

《臺灣教育令》、同化政策

Answer explanation

1915年爆發的噍吧哖事件,因規模大,死傷、判刑人數眾多,此後臺灣漢人不再進行武裝抗日。1920年代留日知識分子陸續回國,加上當時流行「民族自決」風潮,故改走「體制內的改革」,減少臺灣因武裝抗日而造成的無謂犧牲。

7.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

1 min • 4 pts

「某年政府大舉搜查臺灣全島,被拘留者41人,被搜查且被傳訊者11人,僅被搜查者12人,僅被傳訊者35人,共計99人。事發後,當局控制臺灣一切對外通訊,街頭巷尾及公共場所皆有特務站崗,未被檢肅的請願運動成員也遭到特務跟蹤,一時全島風聲鶴唳、民心惶惶……大搜捕後,文化協會多名重要成員入獄,在領導人深陷牢獄,消息遭到封鎖,民眾因情勢不明而感到惶恐的氛圍中,第四次、第五次的請願運動連署人數大幅減少。」

以上內容最有可能是在描述哪一事件?

噍吧哖事件

治警事件

二林蔗農事件

中壢事件

Answer explanation

從「請願運動」可知應是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遭總督府以《治安警察法》予以逮捕,後因罪證不足,將相關人等釋放。此事件雖讓請願運動短暫停擺,卻也刺激更多臺灣人重視請願運動,請願人數大幅增加。

Create a free account and access millions of resources

Create resources
Host any resource
Get auto-graded reports
or continue with
Microsoft
Apple
Others
By signing up,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